“合成生物技术在今天的美妆行业就相当于高科技行业的‘大疆’无人机。”
在2025年第二届合成生物科学护肤高峰论坛现场,美妆头条董事长、产业研究专家张兵武发表题为《合成生物产业化的中国美妆路径》的主旨演讲。
近年来,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正以基因编程为笔、微生物发酵为墨,在化妆品原料领域勾勒出颠覆性的图景。尤其是在这个大家都讲科学、讲技术、讲科研的时代,人们把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跨学科技术的合成生物,看作是创新“化妆品原料芯”的重要引擎。
演讲中,张兵武以“大疆无人机的革命性创新”作为类比,理清了合成生物原料产业化落地的关键坐标,同时剖析了中国美妆行业当下的独特机遇与挑战。
本文基于张兵武现场演讲整理。
合成生物被视作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对中国美妆产业,尤其是原料产业而言,被视为弯道超车的机会。在此领域,我们已看到诸多企业展现出卓越的成就。
例如华熙生物、锦波生物等头部企业,他们不仅在技术上有很好的创新,在品牌产品方面也做得不错。此外专注做原料的润辉生物、杰凯生物在技术探索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还有一些工厂也介入到这一领域,如美中生物。
这表明,合成生物领域的机遇已吸引了上中下游各类型企业的关注。那么,具体机遇在哪里,产业上又有哪些问题需要突破和解决?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议题。
01
成本、技术与规则的三重革命
前年有一次演讲,我说要准备迎接化妆品行业的华为时刻。华为代表着中国的自主创新,我认为化妆品行业也需要自己的“华为时刻”,当时就提出利用特色植物资源进行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我们可以在化妆品领域迎来自己的华为时刻。
合成生物学,我比喻为“大疆时刻”。大疆诞生之初,是由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位研究生与他的导师共同创业,研发了无人机。
起初,许多人视无人机为一种小玩具。当时无法想到的是,全球战争格局因无人机而发生改变。但如今,乌克兰、加沙以及中东地区的许多冲突中,无人机已成为主导战争的重要力量。这种变化在五年前、六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我认为,今天的合成生物对美妆产业带来的变化,同样具有这种颠覆性的变革。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 成本革命:击穿“高价值目标”的经济逻辑。
过去两年,我一直在强调,所有的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内的“自嗨”,而应以降本增效作为衡量研发成果的标准,这决定了其是否具备市场应用前景。
过去,摧毁一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坦克可能需要一架战斗机,如今一架小型无人机就能完成这一任务,其成本与目标价值的比率为1比10000,即只需投入少量资金就能摧毁价值百万的目标。这意味着,高价值目标可以被低成本武器有效击穿,这与过去的情况截然不同。
我认为,在成本方面,合成生物学也会带来类似的革命。我听一位教授说过,传统生产依赖于大自然,只有在特定时机才能发挥作用。而合成生物技术中,菌群微生物全天候持续工作,可以显著提升效率。
· 技术颠覆:基因编程,智能集群重构产业。
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基因编程来达到目标。智能集群式的工作模式,特别是在AI技术的介入下,合成生物领域得以快速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筛选特定菌群,还能够推动整个产业的重构。
· 战略升维:从“工具替代”到“规则定义”。
过去,许多人将无人机视为一种简单的玩具或工具替代品,包括一些专业的媒体公司,以前使用的无人机主要负责拍摄高空场景。然而,现在无人机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所有战争因无人机介入,被彻底重塑了规则。
同样地,合成生物技术不仅提供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工具,还会深度地重新定义整个美妆产业,尤其是原料产业的游戏规则。
我认为特别好的一件事情是,中国有大量的应用场景,这是全球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在其他国家,由于应用场景的稀缺,导致很多前沿科技无法转化。但是在中国,丰富的应用场景使得前沿科技能够找到落脚点。因此,在其他国家难以实现的,在中国很快就能变为现实。
以上就是整个合成生物对于产业带来的三个层次革命。
尽管合成生物在产业化层面的转化程度有待观察,但可以确认的是,在许多关键原料领域,过去因成本过高而无法使用的原料,现在正逐渐全行业普及。例如,贵族成分麦角硫因的成本降低了99%。 透明质酸、依克多因等曾经稀缺珍贵的原料,如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些合成生物原料,效果和体验上现阶段可能不如传统方式加工出来的那么好,但有时候数量也是一种质量。当数量足够多,成本足够低的时候,它就能够弥补在使用体验上的不足。
因此,不要因为暂时的不完美,就认为它无法与传统方式相比。很多不足都是可以用成本和时间去改变的。就像现在的新能源车,确实有很多不足,但随着使用成本、数量和基建的提升,都是可以改变的。
02
与欧美截然不同的“中国路径”
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在技术重点、政策支持、应用场景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与欧美存在差异,形成了独特的路径。
首先,在技术重点上,欧美重视基因编辑的底层创新,中国则更注重工程化转化效率、基因编辑技术和发酵工艺。
其次,国外主要依靠风险投资,而中国则是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集群规划相结合。以广东深圳为例,一个产业园区楼上楼下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光明新区已拥有一百多家合成生物企业。
中国通过这种模式构建了具有差异化的产业集群,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都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布局。例如,新疆利用当地能源优势,有的地方利用人才优势,进行差异化布局。
第三,应用场景差异。国外主要将合成生物用于食品替代,而中国当前更侧重于美妆医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这是由不同的应用场景所决定的路径差异。
最后,成本控制。国外倾向于高端市场定价策略,而中国采取快速规模化降低成本的方法。
03
破局六策
中国美妆的“合成生物突围手册”
国合成生物产业主要有三道关需要去克服。
首先是死亡之谷,即中试断层、转化率低。在实验室阶段,研究人员能够成功地合成几克到几十克的产物,但到了中试阶段,由于条件和设备的差异,转化率显著下降,有时甚至低于10%,许多企业因此而失败。
其次是上甘岭,即效价不足,纯化成本过高,甚至超过50%,这也导致了很多企业难以维持运营。
第三是达尔文之海,即选品失误、同质化竞争。尽管中国应用场景众多,但由于各参与者在成分上同质化竞争,导致大家不约而同地涌向同一市场赛道。选品失误会导致一些企业在技术领先的情况下,仍可能倒在最后一公里。
产品品质好但同质化严重,或者技术好但市场应用较少,都可能导致发展受阻。
基于以上三道关卡,我们认为中国美妆产业发展合成生物,有以下6点策略值得关注。
一是政策驱动。我认为这是中国的优势,通过专项法规、行动法案明确路径,设立容错机制和绿色审批通道,完善“专利池+转化基金”的机制。目前,不仅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已经出台了很好的政策,湖南常德这样的三线城市也出台了指导政策。
其次是发挥工程化优势。依托传统发酵产业基础,快速实现规模化。目前许多企业在合成生物领域有不错表现的,过去做发酵做得不错。
第三是打破认知误区。很多消费者都会把合成生物和化学合成混淆,所以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排斥含有这类成分的产品。所以要强化科普,建立消费者的教育体系,如合成生物的标签认证。
第四是抢占技术定义权。制定原料的标准,争夺全球话语权。重组合成生物成分标准不够明晰,容易导致市场乱象迭出。此外,还需要布局申请美妆菌株的专利,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仅仅埋头苦干,更应重视技术专利的保护和布局。
第五是应用场景卡位。现在许多头部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械字号、医美医疗等应用场景,特别是在日化美妆行业,美妆内卷得特别厉害,强化了头部企业往医美赛道发力的动因,也加速了合成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落地的进程。
所以说,内卷有时候不一定是坏事。它一卷大家就往高端,往创新的方向去卷,这也给合成生物带来很好的发展契机。
第六是平台化破局。一些企业尤其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整合了“研发-中试-市场”全链条。例如华熙生物、锦波生物和福瑞达等企业致力于全产业链的整合。这种整合的好处在于,产学研联盟构建“技术、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生态,缩短周期。
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像这些头部企业一样打通全产业链。因此,在技术探索阶段,主动与品牌公司建立合作,这一点很重要。
全球美妆产业正经历成分革命,合成生物学通过基因编辑、细胞工厂和AI设计重塑原料价值链。这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国家战略,新能源车之于当今的汽车制造产业。不论你是否重视,对于美妆产业的发展来说,这都是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机会。
我认为现在中国的美妆产业的发展有两个赛道,可以重新定义游戏规则。一个就是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另一个就是是合成生物。希望从事美妆行业的企业,都能从中找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