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还没结束,电商巨头们又转战“医美”了。
近日,京东健康旗下的首个线下医美自营诊所在北京亦庄开业。这是京东健康旗下首个自营线下医美诊所,目前命名为“京东医美(亦庄店)”。
无独有偶,7月16日,美团医美上游品牌顾问委员会(下称“委员会”)正式成立。
此前,阿里、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等巨头也通过不同模式进军“医美”赛道。作为一个高溢价赛道,京东们的介入,是否会结束该行业滋润的时代?
01
京东首家医美诊所开业
据悉,这是继今年3月京东健康设立医美子公司后,线下门店的首度公开亮相。京东健康的第二家线下自营美诊所北京“国贸店”将在9月开业。
《美妆头条》打开京东App发现,直接在App内搜索“医美”这一关键词,即可跳转至京东医美专属频道,进而通过该频道进入京东医美自营官方旗舰店。此外,京东医美现已上线微信小程序,以“放心医美 就来京东”“不辜负用户的每一份信任”为宣传口号。
具体来看,店铺共上架20件单品,包括美白嫩肤、水光美塑、光电抗衰、除皱瘦脸4大类目。从价位来看,除热玛吉、超声炮和肉毒针剂外,京东医美(亦庄店)整体产品的价格主要在千元级别以下。但相比其他医美机构,京东医美项目并没有太多优势。
但京东的入局,也并非心血来潮。
2021年9月,京东健康与新氧合作共建的医美频道正式上线,引入超2000家认证机构,为用户提供线上问诊、方案定制等服务。;2024年底,京东健康开始积极筹备布局线下医美市场,并对各大医美机构进行线下调研;3个多月前,京东健康设立了子公司北京京东医疗美容诊所有限公司,并申请了“京东医美”的商标。
不止京东,这轮“外卖商战”的平台们早已悉数入局医美赛道。
02
电商巨头集体入局
当下,中国医美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规模已达2179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万亿大关。这片 “万亿蓝海” 自然吸引了互联网巨头的集体目光。
近年来,阿里、拼多多、抖音、美团等互联网平台也纷纷抢夺这块蛋糕,利用其流量和平台资源优势吸引美容机构入驻,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比如刚成立委员会的美团,早在多年前就已通过搭建平台为线下医美机构提供流量入口。仅2024年,美团就纳入了近3000家医美机构,并在客户端界面设置了专门入口,成为医美机构获取客源的重要渠道之一。今年又加速了医美供应链的布局。
另外,阿里也通过天猫国际引入国际医美设备品牌,支付宝推出“医美分期+效果保险”组合产品,口碑联合头部机构打造“安心美”联盟,复购率提升至65%。
此外,字节跳动的抖音医美科普专区日均播放量达2.3亿次,巨量引擎推出“品效合一”营销方案,帮助机构获客成本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拼多多则延续了其在电商领域的“低价”基因,在医美赛道推出一系列低价团购套餐,以“百亿补贴”拉低热玛吉等项目价格40%,创新“拼团美疗”模式。
巨头们的入场方式虽各有侧重,但核心逻辑一致:用流量、技术与供应链能力重构医美行业的效率与体验。
03
能把医美价格打下来吗?
这无疑是平台们最擅长的事。
但就京东布局医美这一事件来看,小红书上的讨论中消费者似乎更聚焦“安全”“服务”“价格透明”而非低价。
可以看出,消费者苦“医美乱象”久已。
而医美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0元购”更可能是营销噱头:一方面,医美属于医疗服务,医师资质、器械成本、手术室标准等硬性支出难以压缩,过度低价可能牺牲安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医美行业的合规性要求趋严,“低价引流+隐性消费”的套路已被重点整治。
相比单纯压低价格,电商巨头入局医美更可能带来的变革是:
1)价格透明化:推动项目定价更清晰、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隐形消费。
2)服务标准化:利用平台规则和评价体系,倒逼机构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流程。
3)供应链优化:如京东、美团向上游延伸,可能有助于优化供应链效率,但能否显著降低终端价格仍需观察,且需确保合规。
4)信任建立:平台背书(尤其是京东自营模式)有助于缓解消费者对非正规机构的担忧。
京东方面也明确回应,其医疗美容科作为健康体检中心的特色专科,核心是“安全有效、价格透明、不推销的轻医美服务”;且与入局外卖、酒旅时的补贴打法不同,目前京东医美并未推出大规模低价政策,这与其“稳扎稳打做合规”的定位高度吻合。
再结合美团成立医美上游品牌顾问委员会的动作,不难发现巨头们进军医美赛道的重心不再是“靠低价抢市场”,可能更在于推动行业的“正规化”与“透明化”升级。
这场由电商巨头掀起的医美变革,最终能否让“放心变美”成为常态,让行业在规范中实现 “价平质优”的平衡,仍需时间检验。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更多合规力量的加入,医美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在远去,一个更透明、更规范的新阶段已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