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行业开年的第一个瓜,指向了“油橄榄”。
近几日,抖音测评博主@大虎课代表接连在抖音平台发布了几条关于“油橄榄骗局”的视频,在业内和消费者圈子中掀起了一阵波澜。
截至发稿前,视频内提及的C某某品牌仍未做出回应。另一边,关于“油橄榄”事件的争议也越来越大,这场“开年大戏”的休止符又将如何画上?
油橄榄里“没橄榄”?
事件起始于2月24日,@大虎课代表在个人抖音账号上发布了一则《讨个说法,油橄榄骗局(上)》视频。
视频中表示,他采买了市面上卖得火的6款油橄榄精华产品,并将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令他诧异的是,其中有4款产品的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含量都不高。
视频中重点点名了其中一款美国品牌C某某的油橄榄精华,产品中均未能检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他表示,这意味着该产品没有放油橄榄(不含油橄榄提取物)。而这个产品也被直接指明了是大热产品CSS希妍萃油橄榄精华,来自于美国功效型护肤品牌Cosmetic Skin Solutions(简称CSS),中文名希妍萃。
在视频的最后,@大虎课代表四“问”品牌方:
1.你们是否承认你们的产品是有问题的?
2.买了您家产品的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您会如何处理?
3.现在依旧在售卖的产品,您选择不做回复继续售卖,还是下架改良?
4.售卖这个产品的头部主播们,你们的选品标准是什么?你们是否要站出来给信任你的粉丝们一个解释?
于是,事情将另一抖音头部博主@骆王宇推上了风口浪尖。而后,骆王宇也在2月24日直播时回应了此事,并于25日发布澄清视频。骆王宇表示,“油橄榄叶提取物中含有多种活性物,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只是其中两种,没有这两种成分不代表没有添加油橄榄叶提取物。中国化妆品已备案的原料是油橄榄叶提取物,而不是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这两种成分在中国没有办法备案等。”目前,骆王宇的上述回应视频已经处于删除状态。
而后几日,@大虎课代表又针对骆王宇的回应和网络上的热议点接连发布了几个视频。并在2月27日,@大虎课代表的最新视频中将矛头直指品牌方,希望品牌方尽快作出回应。截止至发稿前,视频内提及的C某某品牌仍未做出回应。
与此同时,业内关于“油橄榄”事件的议论也走向了高潮。
一场难有结果的大讨论
“C某某油橄榄精华”未检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意味着就是没有油橄榄提取物吗?@大虎课代表的检测方法是否可以证明“C某某油橄榄精华”没有油橄榄?油橄榄精华为什么会不添加油橄榄?品牌是否涉嫌虚假宣传?
……
事情发酵至今,也有多名博主达人、业内人士也纷纷在网络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说法众说纷。
有人说,“油橄榄提取物”中不含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酸,就可以断定这个品牌中没有“油橄榄提取物”。也有人表示,目前并没有官方统一的界定,业内默认的说法不一定准确。
而从国家药监局官网给出的信息来看,CSS希妍萃油橄榄精华于2021年4月完成首次备案,在该产品的成分列表中,油橄榄叶提取物排在第二位,含量仅次于排在首位的水,该产品的备案功效为:“具有保湿、舒缓和修护的功效,且产品适用敏感肌和温和(无刺激)。”
某护肤品牌研发工程师告诉美妆头条,只要备案里有写就说明它是有添加的,(检测不出来)可能是量不足,也有可能是检测方法不统一、质量不达标,或者失活了等原因。
@配方师Rex在其微博中表示,油橄榄提取物这种植物成分,有很多变数在里面。核心的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都不是很稳定,之前其他品牌测了CSS都测得出来,突然就测不出了,可能是批次的关系,也有可能是稳定性太差,或者换了供应商等。
某资深研发总监接受美妆头条采访时表示,油橄榄叶提取物排在第二位,并不代表着它添加了很多,仅添加0.5%也可以排第二。另外,提取工艺不同,获得的成分也有可能完全不一样。
而针对添加量不足这一原因,多名业内资深人士还表示,油橄榄成分并不属于昂贵的成分,所以品牌并没有因为价格原因而不添加的理由。
那么,测不出是否就代表着虚假宣传?CSS希妍萃油橄榄精华又是如何通过备案的呢?
“目前油橄榄提取物的检测并没有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证明它是否有添加。同时这个产品属于进口品,现场核查存在困难。”上述资深研发总监说到。
综合多方观点来看,这到底是不是一场“骗局”,目前业内还暂无共识。
上述资深研发工程师也表示,目前网络上的说法均属于个人说法,没有标准,也没有法定方法,所有的观点都属于个人意见。
虽然这一事件暂无定锤,但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业内的“追风口”下引出的一连串问题。
大热成分背后的隐忧
功效护肤时代下,美妆行业开始卷功效、卷成分、卷浓度、卷概念,一批又一批的大热成分、热门产品接踵而至。
油橄榄就是其中之一。油橄榄叶提取物也成为了修护界的“卷王”,受到众多品牌的青睐,甚至一度超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星成分。
据巨量引擎发布的《2022美妆成分趋势洞察报告》,油橄榄跻身“TOP50成分潜力榜”第二位,关注度远高于积雪草、依克多因、玻色因、麦角硫因等明星成分。
如今却陷入了舆论风波,如今迟迟画不下休止符的原因之一也是业内都尚未有统一的说法。
纵观整个美妆行业,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一个成分崛起,一堆品牌变蜂拥而至。但不少品牌在推出某一热门成分/概念的产品时,背后的检测标准是否统一?产品是否安全有效?产品研发和生产是否成熟?都还不能回答。因此,也出现了不少导致消费者“烂脸”、“过敏”的产品。
例如,火爆护肤圈的“早C晚A”类产品也曾导致消费者出现皮肤问题;又如,一度火到妇孺皆知的“刷酸”,其在2021年6月被国家药监局点名发布公告警示,之后央视网、上海市消保委也陆续发文提醒消费者“刷酸需谨慎”;网红成分熊果苷、重组胶原蛋白等也饱受争议……
行业过卷,人人都争先恐后的抢热度,所以近些年的美妆行业出现“快而不稳”的现象。因此,消费者在护肤这件事情上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看不到的风险。
因此,无论是“油橄榄”事件的真相,还是护肤风潮的追赶,都不如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