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头条

全球美妆产业新媒体

立即打开

困境与破局:中国化妆品原料产业化思考 | 美妆姚评⑨

原创姚永斌

2023-09-27 09:48

1648人看过

摘要 | 用世界眼光共谋世界市场。

 

随着消费者收入增长和“颜值经济”崛起,中国化妆品消费市场呈增长趋势。佛若斯特沙利文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增至约946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7%,预计2023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将达11414亿元。

 

如此市场规模,对化妆品原料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化妆品原料产量和消费量分别约为92万吨和90.15万吨。2022年化妆品原料产量和消费量将分别达到约93.66万吨和91.92万吨,国产原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22.38亿元。其实际生产量远超93.66万吨,因国外原料企业较大占比的原料在中国代工生产,预计2023年中国整体化妆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超过500亿元(含从国外进口)。

 

原料是化妆品行业的芯片,化妆品的质量、功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原料。

 

但是,目前国外原料商领先于国内原料商,处于竞争领先地位。中国的化妆品原料多数被国际原料巨头控制,而中国原料只能靠“性价比”在中低端、小范围竞争生存。与国外企业拥有丰富且质量体系完整的化妆品原料相比,我国化妆品原料的研究及开发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新冠疫情以来国内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呈现波动与新变化,无论市场供应与价格,都受到了较大影响。

 

欧睿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总值达到了1581亿元,预计2026年可以增长到20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6%。2021年国际化妆品及个护原料市场消耗量达到1998万吨,中国大概占全球原料消耗量的16%,因统计数据口径不同,这数据不具有全面性,具某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其原料占成本的份额在10%,另一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体现占8%,非上市公司的原料占比会低些,具样本公司的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化妆品原料市场的需求规模乐观预测可达800亿。

 

在美妆头条及原料门组织的一次原料闭门沙龙会上,以企业配方师为代表的一线企业研发人员,他们发现,特别通过在欧洲原料企业的参观走访发现,好些欧美企业不光工厂规模小,研发实验室不向客户开放,但通过仓库的参观,会不经意间发现从中国企业进口的原料。这说明这些国际原料企业从中国代工进口的情况客观存在。

 

化妆品原料一般分为基质原料、辅助原料和活性成分三部分。根据在化妆品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基质原料和辅助原料。化妆品通用基质原料包括油性原料、粉质原料、溶剂类原料,其中含油脂、乳化剂、增稠剂、表面活性剂、保湿剂、粘结剂、粉料、颜料、染料、防腐剂、抗氧剂等。其中油性原料是化妆品应用最广的原料,在护肤产品中起保护、润湿和柔软皮肤作用,在发用产品中起定型、美发作用。油质原料包括天然油质原料和合成油质原料两大类,主要指油脂、蜡类原料、烃类、脂肪酸、脂肪醇和酯类等。辅助原料主要指香精等成分,活性成分主要指有功效作用的植物提取、合成生物等起到功效作用的成分。

 

基质与辅助原料在化妆品原料里的占比约在90%,占绝对使用份额,所以行业人士普遍将之成为大料。活性成分约占10%,这是中国化妆品的原料使用份额,中国活性成分占比相较于欧美日韩是偏高的,他们的活性成分占比正常在8%。我国现有基质与辅助原料和国际原料巨头差距较大,活性功能性原料成分已取得了一定成绩。

 

国内化妆品原料市场整体水平较弱,从全球范围内看,化妆品原料整体水平可分为三个阵营。第一阵营是专业化发展的企业,其中以日本公司为代表,如NissinOillio(日清奥利友)、NikkolChemicals(日光化学)、Shin-Etsu(信越)、Ajinomoto(味之素)、Sumitomo(住友)、TAYCA(帝国化学)等原料生产企业,主要特点是专业、专心、适用、昂贵。第二阵营的是多元化发展的财团,顺便做了化妆品原料的生意,这些以欧洲及美国的原料生产企业为主,他们有BASF(巴斯夫)、亚什兰(ASHLAND)、DSM(帝斯曼)、Dow(陶氏)、Symrise(德之馨)等传统化工巨头,化妆品原料只是其中小部分业务。中国与韩国、巴西等同处第三阵营,典型企业包括蓝星、丽臣、华熙、天赐、福瑞达、新和成、SK等。中国仅有低端合成护肤油脂、保湿剂、单体活性物(提取)、防晒剂这几类原料具有过硬的生产实力,但同时也存在相关技术没有很好的应用在国内化妆品领域的尴尬境地。

 

国内“国内化妆品原料企业市场占比较小”。具样本统计约国产化率约占20%,有些上市公司立足于中国原料的运用占比略高达30%,如果按品种分,国产化比例会低很多。国内化妆品原料发展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与日本、欧美等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国外化妆品原料占据控制地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科技投入及开发能力强,与国内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精细化工、生命科学、基因工程等科学领域发展早、投入更多、技术更成熟,有机合成技术、生物技术(包括基因重组、发酵、干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皮肤模型建立)、植物萃取技术、皮肤传输技术(包括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核心技术稳居世界前列。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是产品高质量的有力保证。

 

二、研发及测试的数据化、标准化、验证化系统完善,一般全球化的原料生产公司都配备有原料安全性、功效性、稳定性检测的各类仪器,精密先进的测试仪器加上健全的测试方法,能为化妆品生产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各类数据、标准、检验等,将研发的原料小试、中试后有了实效和安全数据后,会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

 

三、商业转化能力强,除了技术方面有领先优势,国外原料生产商的商业转化能力也很强。无论在推广传播还是在市场营销上,水平都高于国内企业,同时也懂得将研发、使用效果的故事更合理且系统的向用户及消费者传播。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国化妆品企业的走访,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化妆品配方师通过对原料的盲测,普遍发现中国企业的原料品质并不差,甚至还高于国外知名企业原料质量。但中国企业在原料的市场需求、原料的质量标准、原料的文化故事营销、科技传播等基本上比较盲目,并市场信息、企业意愿等较为缺乏。导致化妆品原料的话语权基本上掌握在欧美日企业的手里,所以许多行业人士误认为中国化妆品原料根本不行,还得依赖国际公司,但他们却很少知晓,这些企业的原料许多是由中国企业为之代工生产,再贴上他们的品牌向国内销售的。

 

综合看国内化妆品原料市场,发现部分原料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技术手段,但由于国内高校、研究所等机构普遍缺乏对化妆品相关需求的了解,加上许多原料代理商也很少主动挖掘国内跨行业的优质资源,造成信息不对称,导致相关技术无法在化妆品领域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国内企业之前普遍存在重营销轻研发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会影响国内原料生产企业的发展,国内化妆品企业对国内原料企业缺乏质量自信,导致原料需求主要进口而非国产替代,因需求不对等,国内原料生产企业也就无法用心用力追求科研的创新与突破。

 

关于对中国化妆品原料市场发展的建议

 

要缩短与国外化妆品原料产业之间的差距,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建议如下:

 

一、加大科技投入与研究

 

国内的科技与创新实力在不断提升,原料生产企业在科研上要加大投入,除了自身企业研究外,还可以不断挖掘高校以及重要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合作,寻求技术突破,将更多的原料国产化、规模化。

 

二、加大原料数据、标准及知识产权的建设

 

将优秀化妆品企业的研究所及大学院系、科研院所的化妆品研究中心充分调动起来,共同研究、共同开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原料备案,相关数据研究,相关标准建立,精准提供给国内相关企业研发生产,同时有效保护好自我原料知识产权。

 

三、加大市场转化力度

 

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标准并研发出相关原料,通过小试和中试后并形成科学故事,同时规划好科学传播的方法。再将相关原料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加快在市场进行推广并销售,以尽快转化。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消费升级及分级的消费大环境,消费者的最终需求必将回归产品本身,相对应的成分,吸引成分党开心的买,有效的用,最终获得忠实的粉丝团。这对原料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功效型成分,不应只满足于概念添加,应克服急功近利,要不断沉淀,以生产出结构清晰、含量准确、风险可控、功效明确的优质原料,使中国化妆品原料取得实质性发展,让中国化妆品原料较快实现国产替代。

 

四、加大科学传播力度

 

对于研发出的原料无论成分、功效还是研发过程中的试验使用问题,都应该很好的数据化、故事化、视频化,用研发人员、采购人员或消费者能听得懂的营销故事向他们传播和沟通,特别是对功效成分的部分,更应该让大众耳熟能详,如:积雪草、烟酰胺的科学传播就做的不错,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并易于购买。

 

以上的方法,相关部门、协会、企业应该加快行动,让中国原料加快发展,尽早壮大缩短与国外同行的距离,实现中国化妆品原料的健康持续发展,并懂得用世界眼光共谋世界市场。

文本经授权发布,不代表美妆头条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若对文本内容有疑议,点击投诉举报。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优选品牌
更多

北极泉

谷雨

悠鲜

法兰琳卡

优选工厂
更多

天津尚美

科盈集团

绵花棠

品赫生物

优选服务商
更多

IFF健康与生物科技事业部

同康美妆

贤俊龙彩印

合众集团

优选品牌
进入>
优选工厂
进入>
企业服务
进入>
全球美妆产业新媒体
美妆头条,全球美妆产业新媒体,是化妆品行业影响力垂直媒体。 构建产业集群生态圈,打造美妆产业赋能平台。美妆头条立足引领美妆产业进化,从思想、经营、资源等多方面推动美妆产业升级发展。
展开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我要入驻

联系我们

加入社群

关注公众号

商务合作联系电话:15920991530

邮箱:1453879133@qq.com

@美妆头条 粤ICP备15110395-1号 粤公网安备 4401102000241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