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色变正在成为日系美妆品牌身上的一个“魔咒”。
日前,#日本突然声称核污水危害健康#冲上热搜第一后,众多日妆品牌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不少品牌通过各种手段自证清白,但依然抵挡不住消费者的恐慌情绪。
近日,不少日本美妆企业股价更是节节败退,陷入核辐射争议中毫无招架之力。
自从有关日本核污水已经开始排海这一消息出来之后,中国消费者针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排放计划就发起抵制行动,日本众多化妆品企业因此受影响。
据彭博社报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流传大量有关核废水排海对健康有害等未经验证的言论,中国互联网用户开始编制“日本核辐射品牌避雷清单”,相关话题在微博上吸引了大约3亿浏览量。
日本主要化妆品公司资生堂股价创下近10个月来最大单周跌幅,下跌6.8%。此外,日本其它化妆品制造商,如宝丽奥蜜思控股和高丝的股价也下跌超过3%。
美妆头条搜索发现,从6月16日开始,资生堂股票价格就开始逐步下滑。作为日本知名的化妆品企业,资生堂曾创下84.800历史最高股价,如今52周内股票最高指数仅为52.510,股票最低指数更是跌落到32.700,股价已经不是“腰斩”那么简单了。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化妆品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于欧美和日韩地区,2022年中国进口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法国、日本、韩国、美国和英国,占据中国化妆品进口总额的83%。
也就是说2022年,日本是中国化妆品的第二大进口国。而2019-2021年,日本连续3年“坐庄”中国化妆品进口第一国,资生堂、花王(嘉娜宝)、高丝等多家化妆品集团企业旗下美妆品牌在国内热销深受消费者认可。
但是自从“SK-II神仙水生产地涉嫌核污染”话题冲上热搜后,多个日妆品牌纷纷陷入了信任危机,不少消费者向品牌“讨说法”。cbp、黛珂、宝丽、芙丽芳丝、珂润、苏菲娜、雪肌精、娜丽丝、悠莱、花王等众多品牌都无一幸免。
为了消除中国消费者对日本化妆品的“担忧”,各个“中招”品牌都通过各种方式自证清白。
宝洁表示,所有SK-II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内部质量标准和外部标准,并符合市场监管要求。为了保障SK-II产品的安全性,进口到中国的SK-II产品都主动地进行了辐射相关的针对性检测。
资生堂天猫旗舰店客服则告诉美妆头条记者,品牌始终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严格监管,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芙丽芳丝天猫旗舰店客服则透露到,日本各地方自治体对于空气和自来水中的放射性辐射强度,会定期地进行测定并公开结果。花王集团在日本有多个制造工厂,各工厂所在地区均未出现过异常。花王工厂内环境以及所使用的原材料,品牌也确保没有问题。
此外,黛珂、雪肌精等多个日本化妆品品牌也都告诉美妆头条记者,品牌对产品安全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把关且有相关部门进行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但是美妆头条记者发现,虽然很多日本品牌极力证明自身清白,但是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依然还有不少消费者不买账。不少网友表示,已退单618大促购买的日本化妆品。
在“谈核色变”心理下,不仅日本化妆品安全性受到质疑,就连使用日本原料的本土品牌也陷入舆论漩涡。
在小红书上,有网友表示,很多本土品牌都有使用来源于海藻及深海鱼类的海洋生物活性提取物,如果含糊其词不正面回答的一律按照日本原料“处理”,拒绝使用。
新锐护肤品牌943更是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晒出了正在售卖的含有日本原材料的产品信息,但是943同时表示,品牌在售产品并未受日本核辐射的影响,产品及使用的原料均经过严格评估和安全检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2023年5月前生产的相关产品原料是核排放前提前囤好的,后续每批的新原料也一如既往的经海关检验通关。目前产品涉及到的五款日本原料送到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辐射环境监测中心进行放射性物质测试,预计1个月后出具测试结果。
珀莱雅更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有极少量产品使用源自日本的海洋原料,产品及使用的原料均经过严格评估和安全检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公司近期启动针对海洋原料和日本原料采取核辐射检测,日本核废水排放对公司影响不大。
逐本则透露到,逐本卸妆油原料广泛来自欧美及中国国内,仅少量乳化剂来自日本(组份构成不含水)在配方中占比很少,未来也将改换为国产原料。目前在库成品及在库备产原料中,这些含有少量日本产地原料的产品,相关原料也是2月前在日本兵库县、三重县两地生产,距离福岛780+公里,不在核辐射区内,进口时经过海关严格检测。
有在日本进口产品的皮宝也表示,虽然产品目前有四款是日本进口的,但四款都不是海洋来源,与核辐射无关。

此外,优时颜等品牌进行放射性物质检测,玉泽、韩束、毛戈平、薇诺娜、野兽代码、自然之名等品牌官方旗舰店客服则正面告诉美妆头条记者,产品没有添加日本原料。
自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件开始,核废水问题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次,对于日妆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不定时“炸弹”,日本化妆品在中国市场正面临着信任危机。
但是实际上,即使没有谈“核”色变事件,日企美妆品牌在中国市场也是“危机四伏”,毕竟在“核污染”事件之前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就有所下滑,发展的隐忧已存在。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官网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对日本化妆品的进口于2022年出现7.1%的负增长。
此外,花王集团虽未公布一季度中国区域销售额,但营业利润约人民币3.7亿元,同比下滑68.3%,中国市场的疲软成为重要原因,主要受到化妆品事业的拖累。
2022年,资生堂中国市场净销售额为2582亿日元,同比下降6%,剔除外汇和业务转移影响,同比下跌9.8%。2023财年第一季度,资生堂中国区卖了27亿,同比下滑3%。
由于国内美妆市场起步晚,日妆可以说引领中国市场的发展和国内消费者对美妆的认知。但是随着欧美化妆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强势进攻,以及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日妆优势已经逐渐被其它品牌冲击殆尽。
所以在“前后夹击”的状态下,日妆哪怕没有“谈核色变”事件,想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都要下一番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