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琪嘉日化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44.78万元,同比减少18.55%;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513万元,亏损同比扩大234.59%。
作为一家老牌日化企业,琪嘉日化于2016年挂牌上市,是本土知名日化企业纳爱斯洗衣粉产品加工基地,更是广州浪奇的供应商。而今却亏损严重,琪嘉日化到底做错了什么?
01
上半年亏损513万
多方因素成为盈利拦路虎
根据官网资料显示,琪嘉日化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金3216万元,主要生产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等系列洗涤用品。公司下辖一个全资子公司,两个控股子公司,现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OEM加工、出口于一身的现代化企业。
该公司拥有年生产能力8万吨液体洗涤剂、3万吨洗衣皂、5000万只纸箱及5000万只吹塑瓶的生产线。合作客户包括涤诺海鸥洗涤日化科技(徐州)有限公司、广州市浪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除此之外,琪嘉日化旗下自有品牌“芳乐”、“白特尔”等分别被授予“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产品”和 “淮北市知名品牌”等荣誉称号。
对于业绩大幅度下滑,琪嘉日化表示,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8.55%,减少金额1103万元,主要受全球疫情持续影响,公司传统洗衣粉类产品市场容量进一步缩小、收入同比下降27.95%,减少金额857万元。
除此之外,毛利率同比下降4.73个百分点,系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输成本持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另外,公司子公司中鸣科技和安徽亚太由于研发新产品,研发费用新增216.86万元。
02
消费升级明显
细分产品边界拓宽
实际上,近些年来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日渐增强的健康卫生意识,家庭清洁护理市场规模得到明显增长。
人的懒惰性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又加速了人的懒惰性。传统洗衣粉以外的新晋洗涤概念日渐渗透,香氛洗衣液、洗衣凝珠、洗衣皂等多品类洗涤商品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
特别是人们消费心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发生变化,对衣物清洁洗护的需求从基础的去污、洗净上升到香氛、除菌、护色、除螨、柔顺等细分类目。衣物洗护品类的发展也呈现年轻化、多元化、高端化、体验升级的趋势。
在电商化、社交化运营下,爆红的不仅仅有碧浪、奥妙等国际品牌,也有浪奇、立白、妈妈壹选等本土品牌,还有不少是诞生于电商或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网红品牌。他们以差异化的产品形象赢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琪嘉日化所表示的传统洗衣粉产品市场容量正在进一步缩小。
03
市场乱象丛生
亟待树立行业规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为洗涤用品的零售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洗涤品类低门槛、高回报的模式造就了低质伪劣的产业环境,在各大电商平台充斥着不少低价产品。
在拼多多,8元就可以买到100颗洗衣凝珠,9.9元就可以买到10斤桶装洗衣液。在阿里巴巴搜索洗衣液,0.89元就可以买到500g的袋装洗衣液。更有不少店铺常以“1元洗衣液”、“买二送一”等网购优惠吸引消费者,大量假冒品牌货、不知名品牌产品流入电商平台。生产不合格洗涤用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局捣毁涉案窝点,缴获大量违法洗涤用品的新闻屡次被曝光。
根据QB/T 1224-2012《衣料用液体洗涤剂》行业标准显示,普通洗衣液产品要达到合格标准,需要总体活性物含量大于15%,同时还需要在3块规定污布(炭黑污布、蛋白污布、皮脂污布)的去污力指标上优于标准洗衣液才算合格。但是由于此行业标准不是生产硬性条件,企业可以选择执行也可以选择不执行,这就导致了缺乏统一的标准,给洗涤市场上不少商家留下了很多操作空间。
针对这一乱象,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曾发布关于抵制生产销售低劣洗涤用品的倡议书,倡导进一步打击生产和销售低质低价伪劣洗衣液、洗衣凝珠的企业和平台,推动洗涤行业的良性发展,并提出五项倡议以期可以整顿市场乱象。虽然该倡议书得到了很多行业人士的支持,但是由于没有法律规范作用,不能制约到那些浑水摸鱼的企业。
而想要肃清洗涤市场,根治乱象,必须下猛药、施重典,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多方联手形成齐抓共管的整治格局才能真正改善消费环境,捍卫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