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化妆品零售额创下近5年新高。
今日(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数据显示,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2291亿元,同比增长2.9%。
上半年化妆品卖了2291亿元
同比增长2.9%、创近5年新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287亿元,同比增长4.8%。
值得注意的是,化妆品行业未跑赢大盘
据悉,2025年6月,化妆品零售额为407亿元,同比下滑2.3%;1—6月,化妆品零售额为2291亿元,同比增长2.9%。
美妆头条梳理近五年化妆品类零售额发现,2021-2025年1-6月化妆品类零售额分别为1917亿元、1905亿元、2071亿元、2168亿元、229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6.6%、-2.5%、8.6%、1.0%、2.9%。
2021-2025年6月化妆品类零售额则分别为379亿元、424亿元、451亿元、405亿元、40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5%、8.1%、4.8%、-14.6%、-2.3%。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的化妆品零售增额虽创下近5年新高,但增速有所放缓。尤其是6月份,化妆品类零售额为407亿元,不仅低于2022年的424亿元和2023年的451亿元,同比增幅依然出现负增长。
597.6亿元、17.1万吨
化妆品进口金额、数量微增
化妆品社会零售额增长动力不足,数据起伏波动,这无一不在印证着化妆品市场不容乐观。另一组来自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也同样在印证这一点。
昨日(7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2025年6月全国进口重点商品量值表,数据显示,进口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28,927.2吨,进口金额为94.2亿元。1-6月,进口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171,027.6吨,进口金额为597.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6月进口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26,558.4吨,进口金额为88.8亿元。1-6月,进口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157,445.1吨,进口金额为593.2亿元。

2023年6月进口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30,359.7吨,进口金额为92.9亿元。1-6月,进口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182,213.6吨,进口金额为661.9亿元。
将时间拉长可以看出,我国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进口数据跌宕起伏。
不过有行业专家认为,在过去,国产美妆的生存环境都很艰难,国内的美妆个护市场一直都是由海外品牌主导,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很低。但是近年来,本土品牌的市场渗透率也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越来越多国产护肤品牌崛起的势头强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外美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比如,2023年国货美妆市场份额达50.4%,超过外资化妆品品牌。
此外,据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工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已达10738.22亿元,其中国货贡献55.2%的份额。
复苏在途
但竞争激烈
化妆品零售额和进口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数据起伏波动,背后隐藏着化妆品企业艰难求生的阴影。
纵观2025年开年,已有多个背靠欧莱雅、资生堂、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的美妆品牌宣布暂停营业、旗舰店倒闭或退出中国市场。在各大美妆巨头的最新财报中,中国市场“疲软”“低迷”也仍是关键词。
据美妆头条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有20多家化妆品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或是被强制清算。此外,近几年关店的美妆品牌至少超过30个。自2021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家新锐品牌宣告“退场”。
倒闭的新锐品牌中,不少获得过资本青睐,融资金额高达千万元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比如KillerLeRouge、JACB嘉仕酷、牌技、YES!IC等新锐品牌。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表示,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用过去的逻辑做事,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创造未来。可见,在竞争激烈的美妆市场中,持续承压并非全然是绝境。
比如,随着中国美妆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国货品牌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也有不少头部美妆企业加速从单一品类向全品类生态转型,拿下主动权。
可见,化妆品企业需要做的不仅是看到市场的积极讯号,更要保持清醒头脑,全面审视行业的挑战与机遇。毕竟美妆行业的复苏之路,注定是一场伴随着硝烟的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