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好虎年虎虎生威,如虎添“亿”吗?
2022一开年,听到看到的却是一片哀鸿:工厂不是倒闭便是停产,公司不是裁员便是
亏损,还动辄“背水一战、活着就好”此类边悬一线的词汇。
更有貌似见惯市场风风雨雨的“预言家”淡定大言:这还只是个开始!
大道理谁不知晓?
凡事无绝对,你看到再艰难的现象,背后亦有不少逆流而上。
纵使环境再恶劣的2022年,也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红利:
管理红利!
管理红利将表现在:决策者的思维创新与文化创新,以此推动模式的创新,从而带动团队
整体的持续提升。
简单点,老板不能只会做画家了!
过去,中国的老板往往都会成为国内第三画家——
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老板画饼!
而老板们会擅长画饼,往往又有两个极端,一个没钱,一个特别有钱,当然大部分是拿到资
本的钱。
今天,过去所画的过大的饼,急于高举高打布下的局,在面临今天市场重新洗牌时,终将一
点点吐出来……
不过是为了曾经在管理经营上吃下的“甜味激素”,今天开始买单而已!
01
当你身处化妆品行业,觉得很艰难时,那是你没看到地产业!
恒大就不遑论了,继恒大之后,成为“广州第一民企”的昔日地产王者雪松控股亦传出爆雷。
2月10日,因未完成对投资人的兑付承诺,诸多投资者聚集到雪松控股广州总部楼下,此前的1月30日,创始人曾向投资者发出一份亲笔署名的致歉信。
雪松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会感陌生,前身为君华集团,较之恒大的高调,恰恰印证了雪松及创始人张劲的低调,但也不影响雪松控股居然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
更没想到的是,今天的世界500强企业,也挺塑料的,最终没能躲过资金链断层的“浩劫”。
不过,相比这两家地产大企,更耐人寻味的是,一向以“地产哲学家”为名的万科,此刻的一颦一举更为瞩目。
等到“巨无霸”都能说倒就倒,就看万科这艘“航空母舰”了!
万科掌门郁亮在万科集团2022年会上的总结发言《2022,万科要背水一战》这两天被刷屏。
郁亮在发言的第一个要点“战略层面”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缩表出清。
对地产业而言,这个词的意思是,去金融化。
为了方便其他行业,我直接其翻译成:去糖化!
什么意思呢?
郁亮比喻的甚为具象:“好比刚开始给你吃糖时,你感觉很甜很好,但吃多之后,堆积脂肪,等到戒糖时就会很痛苦。这个时候已经严重依赖,没有糖吃就会萎靡不振。”
太特么正确了!
不过,郁亮还是客气的,他没提到的是,糖吃多了,糖尿病及并发症那才是要命的。
今天,诸多企业遭遇的爆雷、裁员、亏损,试问哪个不是得了“糖尿病”?
地产业为何今天会扎堆爆雷,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占用了过多的金融资源。
如郁亮所言,如今国家不允许房地产占用过多的金融资源,也不能允许居民因买房背负了高额的债务负担,因为这些金融资源没有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
去金融化对地产业而言,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痛苦的过程。
简单的理解,过于依赖金融带来的糖,带来的甜,如今在趋势中,难以“去糖”或来不及“去糖”,就终将成为“泡泡糖”,然后“崩”一声,爆了!
地产业尚且,其实,化妆品行业何尝不如此?
口口声声要超越外资,要超越国际大牌,底气是什么?
不就是有了资本加持嘛!
公司三年不到,营收20亿,四年不到,超40亿,五年?
对不起,还在亏损……
所以,2022年,当接二连三听到哪个曾经主要靠资本砸出来的所谓大品牌突然破产或被收购时,又或是哪个即将上市的品牌遭遇IPO中断或资金链问题时,我一点也不惊讶。
不过是糖尿病发作,来不及打胰岛素而已!
今天我们喜欢将如虎添翼说成对别人祝福的如虎添“亿”,知道吗,就是资本先给你“添亿”,但是你的管理、你的团队经营并未达到如虎,终究市场还是要你偿还“债务”。
问题来了,有资本加持的可以理解为糖尿病,没资本的今天同样遇到艰难的求生地步,何解?
一个样!都是糖尿病。
对于尚未引发资本关注或青睐的厂商、品牌商、供应链企业而言,企业能熬到今天,定是有了某一时期的成功打下的基础,但每过一年就感觉愈发艰难时,不是外部环境变得恶劣了(因为大家都恶劣),而是仍在依赖往昔的那套模式,那套你认为成功的经营方式与理念。
这就是曾经带给你的甜。
很多老板就这样,过去一年可赚2千万,现在只赚300万,他就觉得亏大了。
其实理解生意的本质,要随外部的宏观环境而改变思维,不是每年递增多少才叫赢利的一年。2021与2022都是各种法规相应出台与大调整的过度元年,粗俗的说,这年头你能保本就“阿弥陀佛”了!
先苦后甜人人都可做到,先甜后苦就要了他的命,这样的老板格局如此,结局也只能如此了……
舍不得去掉那个“糖”,无以动力二次、三次创业的精神,无心改变思维,无心以新的文化理念赋予企业及品牌的“再出发价值”,觉得世面见多了,也被骗多了,省得再被骗了,外面所谓来来去去的新想法,我吃盐多过你吃米,无非也就那么回事……
宁愿抱怨着“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然后一年又过去了!
可是人更老了!
何必呢?
02
去糖化,除了战略,还有模式。
去参观比亚迪工厂时,郁亮得到了很大启发。
王传福告诉他,除了轮胎与玻璃,其他的部件都是比亚迪自己生产。
郁亮不解,觉得汽车除了电池和发动机,其他都可以采购回来组装就行。
王告诉他,每个部件都有厂家,每个厂家都要赚10%的利润,拼起来我们怎么赚钱?
房地产如此,建筑业如是,每个环节都可以外包,每个外包还能赚取利润,但分钱的人太多,今天这个模式还能行得通吗?
价格降低了,利润压缩了,外包的空间没了,唯一可行的就正如比亚迪一样,自主生产。
建筑业过去就是普遍外包,还要对甲方业主垫付款项,计算起无形的时间成本、利息成本,中间所支付的员工工资成本,所赚取的利润,其实所剩无几甚至亏本……
模式再造,流程再造,势在必行!
化妆品业,过去代理制不如此?现在电商,貌似去掉中间商,但直播给的MCN机构、给平台流量费用,这些计算起来,你亦可理解成,将你的产品分包给MCN机构或个人式网红去销售,但这些占比可远远不止10%。
要命的是,极少听到依靠网红机构销售能够大赚特赚的品牌,更多的是,搞了个寂寞而已!
但是,在品牌商看来,跟网红机构合作不一定赚钱,但不去尝试跟网红机构合作,又害怕被这个时代抛弃。
私认为,电商是必然的,但模式可以小小创新的,一个是内容,无论是推广内容还是直播内容,一定要自主化生产,没有人才就委托靠谱的第三方定位机构;二是对于跟网红的合作,结合自身产品特点去选择不一样的主播,其次在淘系类平台,要有相应的、持续的、不一定价格折扣的活动方案。
几天前,传出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广东省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显示,该局按照《2021年中山市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计划》检查化妆品生产企业41家次,其中有10家企业检查结果为“处于停产状态”。
根据数据显示,中山市化妆品生产制造企业72家,开年就传来10家停产,这10家中就包括知名企业榄菊旗下的雅黛,名企都撑不住,2022熬过去真的很关键……
03
地产业日子不好过,网红店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尤其是跟糖相关的茶饮店,表面的风光,打死你也想不到他们亦会快速滑落到如此地步。
比如喜茶,比如他的劲敌,奈雪的茶,再比如,你坐高铁特地跑到长沙就为了买一杯的“茶颜悦色”……
一开年,传来喜茶裁员的消息,成了热点话题。
对于裁员,喜茶的回应是,公司是按照绩效考核对员工发放年终奖的,优化也有业绩依据。
由此看来,这是自喜茶“员工拿错饮料”的风波后,进入更加严格的管理考核。
喜茶的年轻老板聂云宸,曾被誉为最擅长画饼的老板。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曾在一个总监内部培训会,聂能够把企业文化从晚上8点讲到凌晨3点,这水平可见一斑。
又是一个被茶饮耽误的讲师!
喜茶是否真裁员,如今不好下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茶饮的日子不太好过。相比之下,奈雪的茶于2月8日发布盈利预警,净亏损扩大为1.35—1.65亿元。
不是一直好好的吗?怎么就连续四年亏损呢?
至于“茶颜悦色”,月亏2000万,老板吕良则是焦虑加速度了。
不解的是,茶饮既然是一片红海,为何资本还加持,为何还有人继续大面积大范围开店?不做市场调查的么?
大年初六,跟很有思想的工程人朋友源天工程李尚贤,在珠三角城市最洁净最小资的中山爬山交流。下山后走在最具风情的兴中道,拐到附近的巷子找了家“柠檬”为主题的茶饮店。
我点了个柠檬茶,但不要加冰,女店员非说就要加冰才能做,我坚持不要冰,可以常温。
她说会改变口感,我说口感是我自己接受的,你卖就行了。
店员有点不太愿意,老板走过来迟疑了下,还是做了。
后来朋友问我为何老板不太愿意做不冻的柠檬茶。
我想了下,大概是加冰可以降低成本吧,因为水涨船高,冰块钱便宜过柠檬茶的成本……
细思下来,纵然如此,为省这一点点小成本,大大降低了服务,而且当时店员在回答时,态度是极为不耐烦与恶劣的,爱理不理都是小事,大过年的口气大,一定是老板在春节这几天,没发三倍工资或奖励。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茶饮店没有绝对暴利,亦有绝对的盈利,你看那生意。
由此看来,从喜茶、茶颜悦色,我能想到,一个加盟店的小老板为省点成本,倒也合情合理了。
文章的最后,一起回顾下,虎年当能生威,但会有前提,那就是去糖!
过于依赖资本,过于依赖过往成功模式,过于依赖给员工画饼,都是严重而又典型的企业“糖尿病”。
一边喝奶茶,一边打胰岛素的日子尚且有点曙光,在奶茶中来不及反应,那就是输光……
周末,在郊外晒太阳,虽然太阳时有时无,走在湖边,突然感悟: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外表光鲜只是为了衬托吃糖时的那一刻甜蜜,内心彷徨才是常态!
幸福感,从来跟公布于众的数字,没半毛钱关系……
去糖,是2022年企业要迈出的艰难且唯一的出路!